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清风天外

清风天外招来易,热恼心中挥出难。十万八千尘漫漫,转身即到藐姑山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原创】读报有感  

2011-06-11 18:53:14|  分类: 杂感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 据《羊城晚报》报道今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考倒原作者林天宏,他自测得分仅一半。他做完后,一对答案,傻了眼:“妈呀,我自己写的文章,自己都不会分析了!”无独有偶,也是福建,200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原作者是《中国青年报》实习生周劼人。他也自测了一下,结果如何呢?他说:“我对了对答案,除了第一个选择题,我拿了1分外,其余全错。”

     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
       周劼人调侃说:“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,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。”这种情况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出现,据说当年列宁读托尔斯泰的作品就读出了作者不曾想到的深刻意涵。可惜周劼人不是托尔斯泰,出题老师不是列宁,当然考生就更不是列宁了。即使这样的题目,这样的答案,二者不是方枘圆凿,而是清丝严缝,弥合无间,那也很有可议,如果考生的阅读水平不在原作者之上,他怎么可能发原作者之所未发,见原作者之所未见呢?这符合考生实际吗?

       林天宏说:“现在做完题,我认真想想,要是当年,我也会这么回答。”林天宏是福建人,1997年考入福建师大读书,“高中读书,通过强化训练,自然形成了一套体系、一个标准,在当时严格的应试教育环境下,我想,我也会这么回答。我离开这个体系十多年了,不熟悉这套体系,就不会作答了。”林先生如是说,不知他是宅心仁厚,有意为制卷老师开脱,还是在十多年前真的掌握了一套什么“体系”,明白一个什么“标准”。我在高三教学一线泡了二十多年,始终不知道这高考阅读题是建立在什么科学“体系”上的,解答阅读题要根据一个什么科学“标准”。这样的题目要我去做,能得一大半的分也就谢天谢地了。且不说我,就是让制定所谓的“体系”“标准”的专家学者去做,能得一大半的分,我想也该谢天谢地了。没有实际测试过,我斗胆猜测一下,让那些挥舞着高考指挥棒的制卷专家们,到异地去测试一下,他们如果能得一大半的分,也可谢天谢地了。

      有些题目题意含糊,看了使人如丈二的金刚,摸不着头脑。再打一个不合适的比方,就像狗咬刺猬,无处下口。

      有些答案恐怕只有出题的人想得到,被考的人如果不是误打误撞,很少有那份悟性。

      有人说语文教学误尽苍生。这话听了,像我这样的语文老师有愧,但很多时候语文老师也实在是无可奈何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24)| 评论(48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