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周劼人调侃说:“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,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。”这种情况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出现,据说当年列宁读托尔斯泰的作品就读出了作者不曾想到的深刻意涵。可惜周劼人不是托尔斯泰,出题老师不是列宁,当然考生就更不是列宁了。即使这样的题目,这样的答案,二者不是方枘圆凿,而是清丝严缝,弥合无间,那也很有可议,如果考生的阅读水平不在原作者之上,他怎么可能发原作者之所未发,见原作者之所未见呢?这符合考生实际吗?
林天宏说:“现在做完题,我认真想想,要是当年,我也会这么回答。”林天宏是福建人,1997年考入福建师大读书,“高中读书,通过强化训练,自然形成了一套体系、一个标准,在当时严格的应试教育环境下,我想,我也会这么回答。我离开这个体系十多年了,不熟悉这套体系,就不会作答了。”林先生如是说,不知他是宅心仁厚,有意为制卷老师开脱,还是在十多年前真的掌握了一套什么“体系”,明白一个什么“标准”。我在高三教学一线泡了二十多年,始终不知道这高考阅读题是建立在什么科学“体系”上的,解答阅读题要根据一个什么科学“标准”。这样的题目要我去做,能得一大半的分也就谢天谢地了。且不说我,就是让制定所谓的“体系”“标准”的专家学者去做,能得一大半的分,我想也该谢天谢地了。没有实际测试过,我斗胆猜测一下,让那些挥舞着高考指挥棒的制卷专家们,到异地去测试一下,他们如果能得一大半的分,也可谢天谢地了。
有些题目题意含糊,看了使人如丈二的金刚,摸不着头脑。再打一个不合适的比方,就像狗咬刺猬,无处下口。
有些答案恐怕只有出题的人想得到,被考的人如果不是误打误撞,很少有那份悟性。
有人说语文教学误尽苍生。这话听了,像我这样的语文老师有愧,但很多时候语文老师也实在是无可奈何。
评论